【安徽日报】吴华清、吴飞飞: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025-10-31



20251028日,《安徽日报》第6版“思想周刊”刊登了我院教师吴华清、吴飞飞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外部市场不确定性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剧等多重挑战下,坚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新时期我国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有效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能级,进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安排。

 全文分享如下: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在外部市场不确定性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剧等多重挑战下,坚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新时期我国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有效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能级,进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安排。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制度型开放范围与层级

伴随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实现“清零”,作为先进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关键链接纽带的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亟需加快扩大开放的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业开放会通过“对接高标准规则—汇集高端要素—驱动高技术创新”传导路径,为发展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构筑坚实的创新服务和变革动力支撑。一方面,伴随开放而流入的先进服务业外资不仅改善本地高端服务市场,还会降低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发所面临的要素门槛,激励这些企业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获得更多更长久的创新租金。另一方面,引进国际领先型服务业企业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溢出,会推动处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先进制造业缩短关键技术探索周期,提升技术攻关成功率,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因此,要推动电信、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不断扩大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开放试点,以持续释放由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引发的产业革新动力。

持续拓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贸易与投资通道

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设立伊始的核心使命是围绕贸易便利、投资自由、金融开放等,借助新型制度的“首创性探索—风险压力测试—全国复制推广”,为我国主动扩大高水平开放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累制度创新经验。在先后分七批设立二十余个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我国要进一步拓宽自贸试验区的贸易与投资通道,加速推广复制已形成的创新制度成果。一方面,在自贸试验区内要持续先行先试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不断深化货物与服务的贸易一体化改革,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线上线下融合监管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碳足迹、环境标准等绿色贸易方面的规则创新。另一方面,完善已有创新政策(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数据跨境流动场景化管理”)的“分类遴选—评估优化—快速推广落地”机制,缩短后设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探索周期,构建“一域创新、多域受益”的自贸试验区发展新格局。同时,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联盟,如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可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共享技术标准、通关监管等制度创新成果,健全不同自贸试验区之间的联动和互促机制。

主动“双向”对接国际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

对接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是汇集高质量的数字要素资源、降低数字贸易及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性成本、抢占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高地的重要选择。我国要主动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规则体系的重构,不断提升在国际制度制定中的话语权,与其他国家共商共建新一轮的全球数字经贸规则。一方面,主动有序“引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协定中国际实践常用的数字规则。在数字市场准入方面,缩减数字服务负面清单,放宽外资在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准入限制,允许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国内数字标准制定;在数据治理方面,大力破除“数据本地化”过度限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快落实和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分级分类+白名单”制度;在数字权益保护上,打造数字知识产权公共存证平台,探索针对新型数字版权业务的“沙盒监管”试点,缩短数字侵权纠纷处理和解决周期。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数字贸易为核心载体,主动谋划“输出”已探索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数字规则。在跨境电商方面,加快推广“市场采购+海外仓+电子报关”全链条贸易模式,推动互认电子签名、电子单证标准、外汇结算规则等。在数字支付方面,依托“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扩大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减少对流程冗长的传统结算模式的依赖。在绿色贸易方面,推广“数字孪生+碳足迹追溯”规则,为更加完善的全球数字治理注入融合包容性和高标准的“中国方案”。

稳步扩大自主开放和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我国要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为不同国家“量身定制”贸易投资合作方式,创造更为广阔的经济合作共赢空间。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会助推我国实现高标准经贸规则内外协同,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提升规则制定话语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与国内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体衔接、相互促进的战略布局。一方面,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会通过引入高标准经贸规则(如数据安全、数字税等规则),倒逼国内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和更加规范的营商环境、竞争政策等,促使国内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层级、革新生产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由国内自贸试验区建设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能为我国深度参与制定高标准自贸区协定规则提供充分的实践支撑,加速“国内制度试验—国际规则对接—驱动产业升级”良性循环的建立。当前,要以共商共建“一带一路”为战略支点,加快构建和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规则互认、标准衔接、监管协同的多边开放合作体系。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3.0版谈判,打造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领域规则条款的升级版区域经贸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聚焦数据跨境流动、数字产品非歧视待遇等难点,在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新片区有序开展风险压力测试。


文:刘晴


阅读 10 次数
更多: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