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修订)
实验教学工作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科学组织实验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我院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特制订本规范。
一、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管理: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实验管理模块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规范实验开出。按要求完成排课,并严格按课表开展教学,教学变更须符合规定程序。
2.实验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验教学内容紧密对接研究前沿和社会问题,有机结合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思政,关注价值引领,培养科学精神。
3.实验类型:实验教学项目须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技术发展及时更新;综合性、创新性等类型实验占比逐年提高。
二、实验教学运行
1. 实验准备:实验教学材料齐全,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开出记录、实验教材/指导书、实验报告等。实验场地环境良好、布局合理,仪器设备完好,提前准备妥当且满足实验教学大纲要求。
2. 实验过程:
(1)指导教师: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熟悉实验目标、实验原理、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准备充分。实验内容、操作要点讲解清楚、完整,示范规范,精心指导;对学生参与积极性、实验进度、突发情况等处理得当,推进按时完成实验教学计划。
(2)学生参与:学生须严格遵守《经济学院实验室日常使用规范》和实验室相关制度规范,服从教师指导。课前预习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按计划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秩序,实验操作认真、规范,实验结束后按要求规整仪器设备,检查水、电、热源、门窗等正常关闭后方可离开。
三、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验课程考核可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须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严格执行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实验考核方式设置合理,实施综合评价,能有效跟踪反映学生学习进展和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
四、实验教学管理
1. 学院负责本单位实验教学的规划、组织、管理,健全实验教学制度体系,加强实验安全教育,落实实验教学任务,编写实验教学文件,规范实验教学秩序,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2. 实验中心加强实验教学全流程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学院实验安全管理各项规定,强化实验安全底线思维,落实实验室安全强制准入制度,学生考试合格并符合实验室安全专项准入要求方可进入实验室学习。强化师生实验安全教育,严密组织各类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并将实验安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3. 加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实验教学,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自查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强化实验教学运行管理。
五、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1. 各实验室应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吸收最新科研与教学成果,不断健全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制定实验教学方案,编写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材等教学资料,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研制开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室应重视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的转化工作,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学术化水平。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圆满完成教学和教学改革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 学院应定期开展实验教学研讨等活动,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凝练成果,推广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探索推进科研式、研讨式教学,强化实验的设计性、创新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六、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开放共享
1. 加强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优化实验设计,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及资源库建设,提升实验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 实验室要坚持开放共享,在满足本单位教学任务的同时,实验室应积极对外开放使用,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训练等自主进行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实践,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七、实验教学档案管理
1. 学院要加强实验教学档案管理,做好收集、统计、整理、上报和归档工作。
2. 实验教学档案具体应包括:
(1)实验教学准备材料: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指导书、实验开出记录本等;
(2)实验教学考核材料:考核评价标准、实验报告、实验成绩评定等;
(3)实验教学改革材料:综合性实验、创新创业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等开设情况。
八、实验室科研管理
实验室应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工作。及时掌握国内外同行的实验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努力研究实验技术和方法,完善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积极承担科学实验任务,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开展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的研究和自制工作。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经济学院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