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经济学院学术交流年会第四场报告会

2012-12-10

  • 打印
  • 电子邮件
  •     2012年12月10日下午两点半由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黄顺武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经济学院分会场的第四场报告会,一场题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与挑战》让我们同学加深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场的深刻了解。
        黄老师提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减少对外国货币的依赖,减少企业和居民在对外经济中承受的汇率风险,提高中国国际化程度; 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还可以从中获得铸币税收益; 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中地位和话语权。然而它也存在弊端,资本项目开放后国际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动的冲击; 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影响。 可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权衡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就是一个处理好“不可能三角”的问题。
        黄老师在总结利弊的基础上为我们讲述了货币国际化的三种模式;美元模式 :依托全球货币汇率制度的安排(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与黄金挂钩的国际储备货币;马克、日元模式: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使马克和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比较普遍使用的货币。 欧元模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过渡货币主权最终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然后展示了在这三种模式的借鉴下我们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进而对人民币国际化基本路径提出了构想:人民币离岸市场须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黄老师继而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地缘政治, 从内部环境来看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外贸中占比很大, 金融市场仍不完善, 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低 ,汇率问题等。最后总结出,尽管中国经济总体实力大大增强,人民币信誉不断提升,国际化尝试也在不断扩大,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具备成为国际性货币的条件,更不意味着人民币具备了国际性货币或储备货币的功能。人民币上升为国际货币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阅读 607 次数
    阅读 8 次数
    更多:
    上一篇:下一篇: